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12年35万公里的温暖守护
——记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富蕴县马丁别克爱心救助协会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李嘉妮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一群人的力量可以改变世界。”10月20日,富蕴县马丁别克爱心救助协会会长马丁别克·木拉提汉告诉记者,该协会2013年成立,如今已有个人会员355名、爱心月捐会员1618名、单位会员100个。而这10余年间,他们开着一辆老旧车,把温暖送到很多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身边,仪表盘上“354759”的数字,记录着他们在祖国边疆奔走过的里程数。
谈及从事公益事业的缘由,马丁别克说,小时候家中条件不好,他几次险些辍学,幸得爱心人士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于是,他定下目标,以后有能力时一定要帮助别人。1982年毕业工作后,马丁别克几乎每个月都要拿出钱来帮助周围有需要的人,30多年间他陆续帮助了100余人。
2013年,退休后的马丁别克在帮助遭遇雪灾、房屋坍塌的一家牧民时,就此萌生了救助更多困难群众的想法,便拿出自己的2万元积蓄,成立了马丁别克爱心救助协会,福海·热甫哈提、霍一清、马尔哈·黑色克等同样投身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得知消息后纷纷主动加入协会,共同传递温暖、播撒爱心。
协会成立初期,条件艰苦,没有固定办公场所,马丁别克就把家当成临时办公点;缺乏资金,成员们就自掏腰包,省吃俭用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
“公益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长久坚守,既要用物资温暖人心,更要用精神照亮前路。”马丁别克常对协会成员这样说,不仅要帮助大家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还要让他们感受到党的关怀,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正是带着这样的理念,协会在帮扶工作中不断探索更全面的救助模式。
2014年10月,协会组织成立“马丁别克爱心宣讲团”。谈及成立宣讲团的初衷,马丁别克说,在多年的爱心公益活动中,他们感受到只有物质上的帮扶是不够的,既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要让党的声音“声入人心”,让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没有屏幕的电视机,能对话的收音机”是当地群众对“马丁别克爱心宣讲团”的评价。他们的宣讲从不是枯燥理论灌输,而是充满温度和特色的互动交流。宣讲团成员那扎尔亚提·木尔扎汗用弹唱抒发对党和国家的热爱、霍一清用歌声讲述民族团结情谊、库兰·阿新别克用法律知识调解矛盾纠纷……如今,“马丁别克爱心宣讲团”已成为当地最亮眼的理论宣传品牌。
一路走来,“马丁别克爱心宣讲团”的足迹不仅覆盖当地机关、乡村、校园、牧区等,还逐步走出富蕴县。近10年来,“马丁别克爱心宣讲团”累计组织宣讲60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近10万人次。
困难学生始终是协会资助的重点群体。“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希望爱能温暖更多孩子,让他们不因贫困而错失梦想。”马丁别克常常这样叮嘱协会成员,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份承诺。
2018年,协会首次为困难家庭儿童发放温暖包100个;2020年在组织部门的联合倡议下,5000余名党员干部及爱心人士筹集并发放温暖包1126个;2022年,在多方爱心支持下,协会成立当地首家儿童服务站;2025年,协会与爱心单位——福建省子叶妇女救助服务中心开展合作,每年共同为富蕴县贫困女大学生资助10万元……
协会资助过的一些孩子,如今已顺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令马丁别克欣慰的是,他们中不少人怀揣感恩之心加入协会,成为团队里最有活力的力量,让爱心在传承中不断延续。
“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协会,特别欣慰,这说明爱心没有白费,公益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马丁别克说,希望这份爱心能够一代代传递下去,吸引更多人关注公益、参与公益,让更多困难群众感受到温暖,让爱的光芒温暖祖国边疆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