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 | 从高质量发展之“势”看乌鲁木齐五年之变
新疆网讯(记者郭玲 王丽丽)“十四五”期间,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指引下,乌鲁木齐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于爬坡过坎中闯关夺隘,于攻坚克难中砥砺前行,高质量发展已然成“势”。
这五年,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五年,是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开放门户愈加敞亮的五年,更是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发展成果更暖人心的五年。
五年耕耘,淬炼不凡。乌鲁木齐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前进的道路活力奔涌、生机无限。
产业跃升,向高向新
“十四五”期间,乌鲁木齐经济刻下新的坐标:
2021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乌鲁木齐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91.57亿元,为五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乌鲁木齐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2.16亿元,发展步伐愈发稳健有力。
经济发展不仅要看总量,更要看质量。
这五年,乌鲁木齐坚持立足自身资源优势谋发展,加快构建体现自身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化工、新能 源、新材料五大优势产业与纺织服装、绿色食品等轻工业协同并进,共同写下乌鲁木齐经济结构优化的强力注脚,成为推动乌鲁木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棉花收获机、玉米收获机、风电装备……五年间,在乌鲁木齐的制造版图上,一批大型高端装备正不断突破技术壁垒,不仅接连填补国内多项产业空白,更有多项成果跻身全球领先行列,向世界递出闪耀的“新疆智造”名片。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风电装备及高端专用设备制造产业集群,更是成功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动能与集群优势。
“十四五”期间,乌鲁木齐化工产业实现了从基础原料到高端材料的价值跃升。通过纵向延伸“煤—尿素—三聚氰胺”与横向协同“PX (对二甲苯)—PTA(精对苯二甲酸)—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酯纤维”两条核心链条,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
乌鲁木齐新材料产业正从技术突破迈向价值重塑。这五年,乌鲁木齐建成全疆首个碳基、光伏全产业链,乌昌石光伏集群列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以T700碳纤维、金属锂为代表的前沿产品,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铜基持续扩大规模,年产25万吨低氧光亮铜杆项目投料生产,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五年间,在高质量发展的长跑中,乌鲁木齐制造业持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既拼速度又拼耐力,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 、产业链现代化,不断夯实产业链供应链,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十四五”期间,数字化与智能化,作为强大新引擎,推动乌鲁木齐制造业在“跟跑”并“领跑”的赛道上全速前进。
乌鲁木齐制造加“数”前行已结出丰硕成果:今年,全市已培育基础级智能工厂23家、自治区先进级智能工厂7家、引领行业发展的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家,其中,自治区先进级以上智能工厂关键设备数控化率平均提升30%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1.5倍以上,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15%以上,充分验证了数字化转型的强大动能。
“绿色”,更是成为“十四五”期间乌鲁木齐制造业最鲜明的注脚。这场深刻的绿色变革,贯穿于从能源利用到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不仅提升了产业的“含绿量”,更增加了发展的“含金量”,让绿色制造成为这座城市工业转型升级的一张靓丽名片。
创新引领,聚力“蝶变”
10月16日,新方尊空间金属(中亚)产业园项目在乌鲁木齐开工建设。该项目采用投资方安徽省新方尊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吹气法泡沫铝连续生产技术”。其工艺技术处于国内国际领先水平,成功突破了传统工艺瓶颈。该技术通过向熔融铝液吹气,实现了气泡的均匀分布和低密度泡沫铝的制备,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实现了泡沫铝的连续化生产。
新方尊空间金属(中亚)产业园项目将建设成为西北乃至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高的空间金属产业基地。这背后,是乌鲁木齐全力推动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的生动缩影。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打头阵”意味着,科技创新要锚定国家需求,担当先锋角色,引领产业发展方向。
“十四五”期间,乌鲁木齐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环境,加速汇聚战略科技主体力量,日趋完善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持续提升区域创新体系,让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年来,乌鲁木齐加快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增强乌鲁木齐科技创新能力 ,以科技现代化支撑产业现代化。
截至2024年,乌鲁木齐拥有各类重点实验室14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7个,科技企业孵化器25家,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在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加持下,乌鲁木齐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在石油化工、风电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领域涌现出一批标志性成果。
2024年,乌鲁木齐市新认定自治区“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6个,占全疆30%;世界首台10—60兆电子伏(MeV)质子加速 器(PREF)大科学装置落地,促进我国空间辐射效应研究领域基础科研的“重器”取得重要进展。
支撑产业创新的“强载体”拔地而起的同时,也有引领科技创新突破的“新引擎”加速运转,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脱颖而出,正在乌鲁木齐催生更多“隐形冠军”。
当新疆为朋电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师们在实验室里攻克电力交易价格预测课题时,他们或许没有想到,这家从3人团队起步的企 业,如今已成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一员。该公司副总经理陈琦指着研发中心的荣誉墙感慨道:“从软件著作权到专利权,这些证书见证着我们从追赶到领跑的蜕变。”
这种创新蜕变正在乌鲁木齐持续上演。今年,乌鲁木齐新增7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今年1月至9月,乌鲁木齐市新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90余家,较去年增长16.9%,新增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7家,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30.9%。
“十四五”期间,创新体制机制不断落实,让乌鲁木齐成为人才集聚的热土,高层次人才带着智慧和梦想奔赴而来,以新兴产业、未来 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在乌鲁木齐乘风起势。
改革扬帆,开放破浪
地处亚欧大陆地理中心的乌鲁木齐,是国家推进向西开放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城市,肩负着陆港型、空港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多重使命,持续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从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出发,一路向西,中国制造的产品2天抵达哈萨克斯坦、8天抵达俄罗斯、16天抵达荷兰,已有9700余列中欧(中 亚)班列由此驶出。
截至目前,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已开行中欧(中亚)班列线路21条,通达中亚及中东、东欧等19个国家、26个城市,主要出口货品包括 钢材、服装百货、建材等200多个品类,为中国产品“走出去”提供了便捷通道。
2023年,新疆打造的国际物流通道品牌——“天山号”中欧(中亚)班列从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发运,更提高了乌鲁木齐的国际物流枢 纽功能。
改革出实效,开放见真章。自贸试验区是改革开放“试验田”。2023年,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设立,乌鲁木齐片区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改革开放的耀眼光芒。
在即将两周年的奋进征程中,乌鲁木齐片区大胆试、大胆闯,在实践中提炼出“追求卓越、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分秒必争”的乌鲁木 齐自贸精神,不断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新发展、新突破。
截至目前,乌鲁木齐片区改革试点任务落地实施率88.1%,累计新设企业超14000家;累计带动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超1400亿元,以不到全市1%的面积,贡献了全市56%的进出口贸易额。
10月15日,在位于乌鲁木齐的南航工程技术新疆基地,一架到了服务年限的飞机正在等待拆解。这是新疆首个飞机拆解业务正式落地乌鲁木齐,是推动乌鲁木齐临空产业升级、完善临空产业链的重要举措。
据介绍,飞机拆解可以将退役飞机“化整为零”,推动超过90%的零部件经认证后作为绿色航材重新进入循环体系,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与资源利用最优化。
飞机拆解业务落地,这一创新举措标志着乌鲁木齐正从基础服务枢纽,向具有完整产业生态和创新动能的高能级枢纽迈进。
“十四五”期间,新疆自贸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建设中,首单、首票、首个、首趟、首笔等创新举措相继落地:
——形成了国际道路运输“软篷施封”、飞机保税维修“商务+技术”、进口铜精矿“口岸+卸货地”联合监管、综保区“智能出区+ 图定班列”商品车出境、“智慧铁路口岸+属地快速通关”等一批制度创新成果;
——落地了国际航班航线保税燃油加注、飞机保税维修、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等一批首单业务;
——吸引了中国—乌兹别克斯坦新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香港标准及鉴定中心等一批服务机构;
——打造了中国—亚欧投资贸易促进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法务区、移民事务服务中心等一批功能平台。
从乌鲁木齐执笔描绘自贸试验区画卷以来,“开放”色彩愈发明亮。
时间的刻度里,潜藏生长的力量。回首“十四五”,乌鲁木齐在发展的浪潮中破浪前行,书写了一段段令人瞩目的辉煌篇章;展望“十五五”,乌鲁木齐必将以坚定的步伐,继续书写奋进的故事,在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中走在前作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