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解析 | “筑基”工程让“石榴籽”抱得更紧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沈祖孝
“在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时,我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身为中国人的骄傲,这辈子都忘不了。”尉犁县第一中学学生娜则热·艾米都拉分享暑假研学经历时,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从课堂到实践,从文化到情感,以多样化实践、沉浸式体验、常态化交流,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各族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培养他们成长为爱国爱疆、担当奉献的时代新人。
文化润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成长
10月15日,昌吉市第七中学学生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展厅参观学习。杨斌摄
增进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走进乌鲁木齐市第127中学,教学楼一楼的“传统文化长廊”格外醒目,这里展示着学生创作的书法、剪纸、墩绣、木刻等作品,还有二十四节气的手绘海报。课间时分,这里成了各族学生喜欢的去处。
该校根据学生兴趣成立了书法、木刻、绒花等12个传统文化社团。在今年举办的乌鲁木齐市第十一届“庆六一”美术作品画展中,非遗绒花社团学生的作品荣获一等奖。
“我们将继续丰富载体,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该校党总支书记刘董梅表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区各地教育系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日常,培养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使他们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
10月11日,皮山县木吉镇第一中心小学的情景剧社团里,学生们正在排练剧目《诗仙李白》。饰演李白的法特尔·麦麦提江能流利讲解《静夜思》创作的历史背景与其中蕴含的情感。
“以前我觉得古诗离我们很遥远,很难懂,现在我发现古诗里有很多深刻情感,回家我还教爸妈背古诗呢。”法特尔兴奋地分享收获,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正螺旋舞龙、八字舞龙、叠龙……在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舞狮社团课上,学生们演练各种舞龙舞狮技巧,一招一式有模有样。
“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项传统运动,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学生艾斯艾提·玉散对舞龙舞狮情有独钟。
该校开设了剪纸、京剧、灵动醒狮等35个社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校园文化。“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副校长李建新说。
思想铸魂: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点滴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校园书法艺术氛围,10月13日,昌吉市举行百人师生现场书法临帖大赛。杨斌摄
近年来,我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大家看这张‘五柏抱槐’图,五棵柏树绕着一棵槐树,不同树种共生共荣,就像中华民族大家庭紧紧团结在一起。”10月10日,在温宿县第一小学课堂上,教师张阳结合曲阜孔庙的实景照片,将传统文化与民族团结理念巧妙融合,台下学生听得格外专注。
如何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堂?我区坚持“全学段覆盖、各学科融入”,构建大中小幼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让思政课从“单一说教”变为“多元互动”,从“课堂内”延伸到“生活中”。
今年春季学期起,全区在小学五年级全面开设“中华民族大家庭”专题教育课,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
库车市第十一中学教师葛锐莉常带领小学生走进社区,走访各民族家庭,记录邻里互助点滴,还组织“民族团结故事分享会”,让学生讲述身边故事。
“通过亲身参与,学生们对民族团结的理解才能更深刻。”在葛锐莉指导下,学生们多次在民族团结主题作文比赛中获奖,其中穆耶赛尔·艾山的作品《民族团结在身边》荣获市级二等奖。
进入中学阶段,《中华民族大团结》《简明新疆地方史读本》等课程成为必修课。
如何让这些课程既有深度又有温度?乌鲁木齐市第十中学语文教师李慧敏有自己的妙招。讲解《论语》时,她巧妙融入“和而不同”的思想;讲授古诗词时,借助新疆出土文物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这些贴近生活的实例,让抽象的理论‘活’了起来。”李慧敏说。
目前,我区已建立了覆盖全区的35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还依托14所本科院校与14个地州市中小学的结对学校联盟共建体系,组建了14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团队,推动各学段教学内容、方法协同创新。
今年4月,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河马泉校区)签约共建“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我们上好思政课提供了交流平台和学习机会,有效推动了教学改革创新。”乌市第一中学(河马泉校区)教务科主任胡江表示,如今学校思政课鲜活又接地气,育人成效显著提升。
实践育人: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国心
今年暑假,参加“祖国情・中华行” 研学活动的学生在故宫博物院合影。王新摄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键路径和活力源泉。近年来,我区组织学生赴疆内外跨区域交往交流交融,在领略祖国壮美河山、感受中华灿烂文明中增进了解,加深情谊,铸牢中国心。
“这次活动我实现了好多‘第一次’,第一次到北京看升国旗,第一次攀登长城……”今年7月,参加“祖国情·中华行”研学活动的沙雅县红旗镇中心校学生热依赛·买买提在日记里写下这段难忘的经历。
自2023年以来,已有21万余名青少年走出新疆,赴北京等16个省区市研学,各族青少年在行走中感受祖国发展,在交流互动中增进情谊。
从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参观故宫博物院,到走进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包钢集团,孩子们在震撼与自豪中不断深化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在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我看到全自动化生产线每76秒下线一台新能源汽车,太震撼了。我要努力学习,将来也为中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乌鲁木齐市第104中学学生安凯尔·达伍提说。
参观包头市“石榴花开”主题园后,库尔勒市第二中学学生阿伊谢·吐尔逊说:“听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我特别感动,更懂得了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为丰富育人资源,我区开发创作了14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学地图,遴选28条“大思政课”研学实践精品路线。
乌鲁木齐市第83中学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科技馆,沉浸式感受祖国历史与发展成就;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第一中学以“行走的思政课”形式,将“致敬戍边英雄”“走进边防连队”“聆听边疆故事”等板块有机串联,让研学的每个环节都紧扣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教育主题。
研学途中,各族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心与心的距离更近了。“我们在研学途中结下了深厚友谊,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克州一中学生太吾斯耶·马拉洪说。
在天山南北的校园里,各族学生像一颗颗小小的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家庭中茁壮成长。
“我区将持续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让各族青少年在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成长中,铸牢中国心、中华魂,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自治区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