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万里行· 洞察丨边境乡村为何不见闲人
记者头像为AI生成漫画像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治立
“我们村虽然偏僻,但年轻人挣钱门路多得很,我们可以出远门进城打工,也可以在家门口挣钱,反正村里看不到闲人。”近日,“边关万里行——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南疆组成员走进海拔3000多米的抵边村——阿克陶县木吉乡木吉村时,在木吉火山口景区为游客提供骑马服务的村民买买提朱马·艾来福说。
木吉村村民不愁就业、受益就业,是南疆边境乡村农牧民稳就业乐就业的缩影。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如何推动农牧民高质量充分就业,通过就业实现持续增收?南疆边境乡村均在紧抓政策机遇、发挥比较优势、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等方面下功夫,让就业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差异化发展 产业到村到户
山区气候偏凉、耕地零碎怎么办?草场不能过度放牧、牛羊不能扩群怎么办?走出大山没有技术、不会国家通用语言怎么办?在温宿县柯柯牙镇塔格拉克村,吾斯曼·马木提等村民曾一度为钱难挣、路难走而一筹莫展。
“现在,家家户户随便干个啥事都挣钱,我们这里可是网红旅游景点。”吾斯曼自豪地说。他和乡亲们原来头疼的气候地貌、草场禁牧等问题,这几年成了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优势。特别是阿克苏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进驻后,村里成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山托木尔景区的一部分,随着村里旅游业态的丰富,全村70%以上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在素有“万山之州”之称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边境乡村基本上处于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区,与平原地区四通八达的路网、一望无垠的条田、鳞次栉比的园区相比,这里显然缺少较大的产业链支撑,缺少熙熙攘攘的人流车流,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打造出的小而精、小而特产业依然到村到户。
乌恰县吉根乡斯姆哈纳村处于我国版图的最西端,打造的西极时光塔与周边的“西陲第一关伊尔克什坦口岸”“西陲第一哨斯姆哈纳边防哨所”等成为标志性的“西极”旅游点位后,为本村及周边村不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乌恰县膘尔托阔依乡萨孜村打造的狮驼岭旅游景区成为理想避暑胜地后,游客量逐年增加,吸纳就业人数不断增多。
阿克陶县委副书记、县长艾尼瓦尔·尼牙孜介绍,阿克陶县在壮大特色产业促增收方面,采取开办乡村小超市、农家乐采摘园等形式,大力发展麻糖、辣条、扫把、水磨面粉等一批家庭小作坊经济,新增创业1300人、带动就业2800人。在发展旅游及夜间经济促增收方面,依托克州冰川公园、白沙山—白沙湖、喀拉库勒湖等品牌景区,带动近千人从事各种业态。按照“多点布局、多业并举”的思路,依托314、315国道,带动餐饮、购物、文娱等经营主体8000余个,创业就业9000余人……一个个特色产业平台的搭建,使得广大农牧民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
精准化培训 增强就业底气
8月2日,在乌什县阿克托海镇库木奇吾斯塘村的幺幺直播基地,来自阿克苏市的主播苏比努尔·阿布来提和同学一边展示着待销售的服装,一边面对镜头做直播示范。
今年,乌什县把直播基地建在农村,在增加特色产品线上销量的同时,培养一批懂电商技术、会电商经营的农村电商人才。除此之外,当地通过组织“迎七一 促发展”百万粉丝达人团队新疆乌什行直播助企活动等,本土直播电商及文旅推广人才,可持续的数字化营销推广体系。
边境地区开展的精准化培训,犹如量身定做,让农牧民学到了一技之长,就业有底气。
在温宿产业园区的浙苏石化家纺科技(阿克苏)有限公司,来自皮山县桑株镇的阿卜杜热合曼·安外尔和如克亚·买提如苏力夫妇通过多次培训,普通话越说越标准,并掌握了自动穿综技术,就业后每人月工资达7000元。
今年,温宿县博孜墩柯尔克孜族乡持续在挖掘、打造特色品牌上发力,依托现有资源,不断开展如刺绣、吊干杏种植、畜牧养殖等实用技能培训,这让农牧民在家门口就业有了更多选择,还促进了“宝美特”刺绣、“西域金果”吊干杏、天然绿色有机牛羊肉等区域特色品牌发展,农牧民人均增收达3000元。
近年来,温宿县将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多层次、全方位、多维度开展就业培训,逐步建立起培训模式多样、覆盖不同工种的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劳动力就业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由于摸清了群众就业需求,将培训班开到群众“家门口”,这种精准送技上门服务推动了广大劳动者由普工向技工转变,群众就业创业更稳定、更舒心。
多样化帮扶 红利叠加释放
“当年连续外出务工就业3个月以上的,给予一次性交通补助。其中,疆外务工每人补助不超过2000元,疆内跨地州市(兵团)务工每人补助不超过1000元,州内跨县务工每人补助不超过200元。”日前,在位于阿克陶县恰尔隆镇昆仑佳苑社区的“恰尔隆镇帕米尔就业之家”,该镇干部阿瓦古丽·木拉洪对前来咨询的居民说。
阿瓦古丽介绍,去年6月以来,为进一步加大对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的就业帮扶力度,鼓励外出务工增收致富,阿克陶县出台了《关于发放阿克陶县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外出务工一次性交通补助的公告》,对补助对象、补助标准、申报补助材料、申报补助流程解释得明明白白,受到群众的称赞。昆仑佳苑社区的居民是阿克陶县6个乡镇32个村易地搬迁来的农牧民,他们搬下山后通过不断学习,很多人已拥有一项或多项技能,很想到外面去闯闯。
为了给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和经营机会,阿克陶县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中,注重通过投资开发乡村旅游节点、民宿、农家乐、文创产品等,孵化新兴业态。比如,阿克陶县奥依塔克镇奥依塔克村依托辖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奥融民宿”品牌,建设“星空房”等民宿,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
在自然、交通等条件相对落后的边远脱贫地区,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农牧民增收的主要形式,南疆边境乡村对脱贫户在就业“造血”上展开多样化帮扶,就业成效立竿见影,就业红利叠加释放。
“我们每个月都会更新就业信息,确保推荐高效精准。还要全程跟进劳动合同签订、社保办理等事宜,确保村民稳定就业。”乌什县阿恰塔格乡托克逊亚阔坦村就业和社保服务工作站协理员罕佐热姆·阿卜来提说。今年,乌什县积极探索创新就业服务模式,充分发挥村级协理员作用,精准对接村民就业需求,真正把就业服务延伸到村民身边,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