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莫尔寺遗址考古见证千年丝路文化交融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
4月24日,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座位于喀什市东北33公里处的佛教寺院遗址,作为古疏勒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自2019年起由中央民族大学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开展6次系统科学发掘。
“莫尔寺遗址的考古发现不仅为佛教初传西域的时间脉络提供了实物依据,而且基本完整揭示出这一寺院自汉唐时期近千年的发展演变,为研究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与互动提供了重要考古学证据。”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说。
2018年,国家文物局将新疆考古纳入“考古中国”项目框架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中央民族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围绕“古代新疆多元宗教发展与中国化的考古研究”课题展开工作,莫尔寺遗址考古是这一课题中计划发掘的典型遗址。
2019年6月,中央民族大学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莫尔寺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在历时6年的发掘中,考古人员相继清理出密集的建筑群遗迹,包括两座佛塔的塔基以及僧舍、回廊式佛殿、长方形佛殿、讲经堂、厨房等在内的18座单体建筑共62个房间,出土了极具特色的石膏佛教造像、铜钱及石、陶、木、丝织品等3万件遗物。
莫尔寺遗址出土的佛像面部、手部残片。资料图
“根据文献记载,佛教约于公元前1世纪传入西域。莫尔寺遗址的碳十四测年结果,最早可到公元1世纪,为探究初传阶段的西域佛教面貌提供了重要参照。”李文瑛表示,此次发掘重要的收获在于明确了遗址的兴废年代,清晰展现了从公元1世纪至10世纪佛教寺院形制布局的发展变化,结合出土遗物,将为更大范围的比较研究树立标尺。
多学科技术的深度介入让考古发掘提取的信息更为丰富。研究团队运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探测地下遗迹,通过孢粉分析揭示汉代湿润期与唐以后干旱期的气候波动,器皿中的残留物分析甚至复原了僧侣们的日常饮食,让千年前的寺院生活场景穿越时空。
古疏勒地区虽为西域四大佛教中心之一,但佛寺存世不多,莫尔寺的完整性尤为珍贵。李文瑛以东晋鸠摩罗什在疏勒改变自己的佛学追求,完成小乘佛法思想到大乘佛法思想转变、唐代疏勒僧人裴慧琳融汇儒佛著《一切经音义》为例,强调莫尔寺考古发现的独特价值,“遗址反映出的文化交融现象,根植于汉、唐中央政权通过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实施的有效治理,稳定的政治环境让疏勒社会经济发展与宗教繁荣同频共振,最终成就了丝路佛教的黄金时代。”
“莫尔寺遗址既珍藏着佛教中国化的密码,也烙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逻辑。”面对未来,李文瑛强调考古工作既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更要滋养民族精神。她希望推进遗址公园建设,通过模拟展示或数字化复原等方式,动态呈现寺院建筑的发展与演变,以此典型实例,让公众直观感受丝路文化的交流互鉴以及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