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助力文化润疆的价值与路径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院长 孙秀玲 博士研究生 陈洪军
■文化润疆的核心是通过中华文化的滋养与浸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全民阅读涵养正气,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对深入推进文化润疆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文化润疆的核心是通过中华文化的滋养与浸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以全民阅读涵养正气,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对深入推进文化润疆意义重大。
在全民阅读中不断推动中华文明传承创新
崇尚阅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将耕读传家作为治家格言,把开卷有益奉为处世圭臬,无论是寒门学子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苦读,还是文人雅士韦编三绝、手不释卷的痴迷,无不昭示着对阅读的尊崇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阅读在民族危亡时刻更显力量。近代中国,阅读成为唤醒民族意识、推动社会变革的思想利器,无数仁人志士通过阅读书籍探寻救国真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擎文化旗帜,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洞察时代大势、凝聚抗日共识、探索救国道路。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报刊揭露日军侵华暴行,让群众认清侵略者本质,破除妥协苟安的幻想。在新疆这片土地上,中国共产党和各族进步人士通过阅读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共同构建抵御外侮、维护国家统一的强大文化根基。
阅读推动革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在革命战争年代,为改变文化极其落后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人在苏维埃区域、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和解放区,针对党员干部开办党校及各种培训机构,针对边远农村开办小学、夜校、冬学、识字班,大力创办报纸、期刊,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精神文化需求。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2006年,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大力倡导和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这一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充实,方式不断创新,影响日益深远。
新时代全民阅读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阅读成为一项关乎国民素质提升、文化传承创新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全民阅读”连续12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建设文化强国,我们党将“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作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专项规划的形式明确了全民阅读的发展路径,切实将全民阅读同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深度融合。
全民阅读助力文化润疆的重要价值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书香新疆,在全疆广泛开展全民阅读,进一步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对深入推进文化润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全民阅读是凝聚文化共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催化剂”。书籍不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库”,是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传承载体。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可引导各族人民在书籍中触摸历史的温度,汲取文明的养分,感悟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与自豪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全民阅读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情感共鸣的“黏合剂”。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书籍成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见证者与推动者。新疆出土的历代各民族学者用多种文字编撰的典籍,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的共性,又体现出各民族的特性。书籍如同一条条无形的纽带,将各民族文化元素编织进中华文化的图谱,使其在传承中不断丰富发展。通过广泛开展全民阅读,能够使新疆各族群众在共读共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系统了解新疆各民族共同抵御外侮、建设美好家园的奋斗史,在情感共鸣中增进相互理解,在增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中实现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全民阅读是提升科学文化素养,促进思想观念进步的“助推器”。全民阅读不仅在于知识的增量,更在于观念的塑造。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号召读书识字,有力提高了各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认识。新时代深入开展文化润疆,要不断推进全民阅读,引导各族群众在品读中华典籍中感受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提升科学文化素养,摒弃陈规陋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成为美丽新疆的建设者。
创新全民阅读助力文化润疆的实现路径
整合与开发阅读资源,推动优质阅读资源直达基层。系统性整合中华文化典籍、反映革命历程与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反映新时代新疆发展变化和民族团结的优秀作品,使阅读资源成为展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活字典”,让各族群众在阅读中激扬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持续完善政策措施,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建设基层公共图书馆分馆和文化大院示范点,构建阅读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机制,强化图书馆、社区书屋、学校、农家书屋等的有效利用,实现阅读资源的高效流通。精准对接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打造分众化阅读资源体系,通过按需供给的方式,让各族群众平等享受丰富的阅读资源。建立严格的阅读资源审核机制与筛选机制,推进阅读资源的动态更新,紧跟时代发展,及时将反映国家重大战略、新疆发展成就的内容纳入阅读资源,让群众在阅读中了解时代变迁、感受家乡变化。此外,还要注重阅读资源形式的创新,除了传统的图书资源,还应增加有声书、纪录片、互动绘本等多媒体阅览资源以适应不同群体的阅读习惯,为群众提供更多选择。
发挥数智化技术优势,打造全民阅读网络平台。依托数字基础设施,搭建集资源存储、服务分发、用户交互于一体的“云网融合”的数智化阅读平台。优化多种网络入口,简化操作流程,让老年群体、农牧民群体、学龄前群体、残障群体等也能轻松使用。广泛在偏远农牧区的文化站、村委会、学校等场所部署电子阅读器、触摸式查询屏等数字阅读终端设备,为农牧民群众提供线下数字阅读渠道。广泛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交互体验,开发多语言交互的AI语音助手,强化人机协同;利用AR/VR技术打造沉浸式阅读场景,开发AI陪伴阅读、AI互动式绘本等功能,让阅读从静态浏览变为动态参与,让阅读过程更具吸引力与参与感,有效提升各族群众的阅读主动性。同时,要建立数智化版权管理系统,通过区块链技术追溯资源来源,保护网络阅读资源创作者权益,为平台的长效运营筑牢法律与技术防线。
打造全民阅读品牌活动,提升阅读的吸引力与参与度。持续开展“品味书香·悦读新疆”全民阅读推广、新疆全民阅读大会、“书香天山·文润丝路”全媒体阅读行动等具有新疆特点的阅读品牌活动。改变传统的单向阅读模式,引入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阅读元素,通过主题化设计、场景化体验、互动化参与,让阅读活动既有“文化味”又有“烟火气”。探索“阅读+文旅”“阅读+影视”“阅读+戏剧”等模式,在博物馆、景区、车站、机场等人员流动大的场所设立阅读站,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让阅读走进生活。聚焦中华经典作品,在共读中探寻文化共鸣,引导各族群众深刻认识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构建“全龄段+分众化”活动体系,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群体的需求设计专项阅读活动,避免“一刀切”,让阅读品牌活动更加精准、高效。
(据《新疆日报》)